人力技能論
這種理論認為,赫—俄學說關于勞動同一性的假定不符合實際,因為一國的人力資源是由教育水平、勞動熟練程度、職業、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人們所組成,同本國的經濟發展狀況關系密切,所以各國的人力結構并不一樣,不可能提供同質的勞動。勞動的技術熟練程度有不同的等級,熟練勞動和專門技術不應該同非熟練勞動相提并論,它們是一種“人力技能”,以它們為主創造的是技能密集型產品。按照這樣的區分,美國、瑞典、聯邦德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擁有相對豐富的人力技能,即熟練勞動在勞動總量中的比例占50%以上,而印度一類較貧窮的國家的非熟練勞動占多數。進一步的經驗研究也表明,前一類國家趨向于出口技能密集型產品,而后一類國家則出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品。例如,美國出口產品所使用的熟練勞動的比例顯然要比進口替代產品的高,進口產品則是非熟練勞動的比例較大,可見人力技能也可單獨作為一種生產要素。
同物質資本一樣,創造人力技能也需要通過儲蓄和投資來形成,所以人力技能實際上可以看成是人力投資。具體地說,勞動者的素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向勞動者的健康、教育、職業訓練等方面的投資,勞動力投資上的差異造成了人力技能以及技術稟賦的差異。換言之,一國向勞動力花費的投資越多,所造就的人力技能就越多越高。而熟練勞動者可以不斷取得較高的收入,國家也因人力技能而獲得更多的財富。
顯然,把創造人力技能當成一種人力資本,指明教育、文化、衛生、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投資是形成一國人力技能稟賦進而獲得國際貿易比較利益的極其重要源泉,有助于合理地解釋里昂惕夫之謎。但嚴格地說,這種理論只是對生產要素稟賦說的進一步擴展,還沒有獨特的理論創新。